头条新闻更多>>
视窗更多>>
动态更多>>
民族风情首页 > 民族风情
侗乡“龙的传人”

已有1000余年历史的隆里民俗舞花脸龙源自北宋,自明代屯军由先民带入隆里古城以后,便臻于成熟,传承至今。每临元宵,这里的花脸龙日夜狂舞,引得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纷至沓来,将古城挤得水泄不通。

隆里,原称龙里,清代名为隆里,谓“隆盛之理所”,位于锦屏县西南边沿。这座瑰丽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(1386),永乐(1404)复筑,与青岩古镇、天龙屯堡、镇远古城等如出一辙,皆为明代重要军事城堡。虽历经风雨沧桑,依然是如今云贵高原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。
1385年,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为镇压古州吴勉起义,调江南九省官兵,在隆里设千户所,同时兴建古城。自此隆里成为一个亦兵亦民的屯兵之处。战事平息后,军人纷纷解甲归田,渐渐融入当地的生产与生活。
因为隆里的居民大多来自江南,与周边的苗侗文化交流互动却难以融合。所以,数百年流传至今的仍以汉文化为主。城内民居建筑具有江南水乡韵味,马头墙与徽派风格无异。城隍庙、二郎庙、观音庙、关帝庙等一应俱全。唱汉戏,讲故事,玩花脸龙,是隆里古城三大汉文化瑰宝。
花脸龙,这个特殊的民间艺术形象,是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表演形式,内涵丰富,它是集舞龙和戏曲表演之大成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。
据当地《龙标志略》记载,隆里花脸龙脸谱与一出当地的汉戏《蓝季子戏皇嫂》(又名《蓝季子会大哥》)有关。所以,隆里最早和最传统的花脸龙脸谱及表演形式,皆源于汉戏《蓝季子会大哥》的角色面妆和表演内容,脸谱人物除赵匡胤、皇嫂和蓝季子三个主要人物之外,还有赵匡胤那些结义兄弟,如杨光义、石守信、李继勋等。
如今,这个传统的故事和民俗历经数百年沧桑后,隆里人仍然固守而且传承有序。同时,他们不仅在这些古老的花脸龙中重复着千年的汉文明情结,而且把龙脸龙赋予了时代的特征,有所发展和创新。
花脸龙,顾名思义,即在舞龙者的脸上,用颜色画上五彩脸谱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应有尽有,玩舞游街时,还兴“腻粑粑”(就是把脏乎乎的糯米粑粑塞入观众的嘴里),故亦称“腻粑龙”。
正月十五正午时间一到,锣鼓一响,游龙齐发,先从城中千户所来到西门外龙溪河畔的状元祠,在这里“出龙”。舞龙人把龙身绕在状元祠的参天大树之下,十余条龙首高高昂起,寨老长者主持出龙仪式,致贺岁词。  
仪式结束,爆竹惊空,金鼓齐鸣,各路舞龙会聚城中广场,花脸龙开始翻飞腾挪,兴云布雨,时而舒展,时而劲疾;时而祥和,时而风啸电闪。串花龙、滚地龙等玩舞绝技多达十余种,场面恢弘壮观,势若翻江倒海,令人目不暇接。
元宵节花脸龙多达12条,每条龙连龙头共13节。“龙头”当然是赵匡胤,未节就象征蓝季子。通常龙头由女子把玩,舞龙人都有专门的行头。全都以五彩涂面,按照戏剧中的角色装扮得花花绿绿。
玩龙的高潮戏,则是由原先位居龙尾的蓝季子挑起,他们的扮装更为特别,要脱光一膀,高挽一条裤脚到大腿,腰挂葫芦,足蹬草鞋。面部用锅烟或墨汁涂黑,浑身画上斑斑点点,手中还持有一把长糯米草扫帚,这是一个最令人捧腹的角色。
这位滑稽可笑的丑角,摇声一变成为队伍的龙头,他(她)时而取出篓中脏乎乎的糍粑自己吃,时而又拿这些黑漆漆的糍粑去抹围观人群的嘴巴,时而用扫帚沾着被人们视为观音菩萨净水的阴沟水洒向观众,装疯卖傻,丑态百出。
蓝季子的灵巧发挥,引爆了当天的热闹气氛,蓝季子手中扫帚抹到谁的身上,据说来年谁就会有好运气,百病消除,四季平安,大吉大利。
只见每条街巷中,蓝季子声东击西,左窜右跳,引得观众四处逃窜,尖叫阵阵。观众表面是怕沾上墨汁,心里却是乐意被抹上。于是,这一追一退,大家都心知肚明,把整个舞龙的场面演绎得紧张、活泼、热闹、诙谐,在场的人们情绪饱满,欢快热烈。
从正月十三开始,隆里古城家家户户都有开门接花脸龙、纳喜气、招福气的习俗。每到一家门前,都要唱赞歌,送福气,主人燃起鞭炮将龙接到家里堂屋转一圈,表示福气已到,一年都会平安吉祥。
这样的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六送龙下海结束。在这些日子里,隆里古城比过年更加热闹。
 京ICP备17003441     联系方式: 010-52871588 

《世界家苑》杂志版权所有   《世界家苑》编辑部编辑出版

国内统一刊号:CN 22-1337/GO    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671-9603  邮发代号:12-56

广告经营许可:2200004100136  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:(京)字第04363号  

主管: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    主办:吉林人民出版社  法律顾问:北京首联律师事务所杨鸿飞律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