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条新闻更多>>
视窗更多>>
动态更多>>
大国工匠首页 > 大国工匠
上海的“独养女”——奉贤山歌剧

奉贤山歌剧按地区分通常称“东乡山歌”和“西乡山歌”。在形式上可分大山歌和小山歌两种。前者在西乡流行,后者以东乡为主。历史上较有名的歌手有萧塘的韩戴根(又名小保正),南桥的唐银山,齐贤的朱炳良(唐之传人,1986年逝世)等。山歌手爱好一致,拼档搭配,不仅劳动时唱能解闷,在夏夜纳凉时唱以自娱,群众基础甚为深厚。

  奉贤山歌剧的形成及发展

  清末民初时期,散居在奉贤各地的山歌能手自发组织起来、成立了带有一定职业色彩、有角色分工的民间文艺小团队—“山歌班”,用清唱的的山歌为当地农家的哭丧嫁娶添彩助兴,成为当代山歌剧团的最早稚形。20世纪五十年代,奉贤各个公社纷纷成立了“农民业余宣传队”,在农闲时排练有角色分工、有伴奏的山歌,在村头场角到处宣传,逐渐形成了一种吴语地区所特有的、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格的曲牌。

  1956年,奉贤县文工团成立,其成员多数是各公社文艺宣传队的骨干,1961年他们排练了第一部奉贤山歌剧小戏《梅娘与桃郎》,在上海演出后引起了轰动。1962年4月,奉贤文工团正式改建成为奉贤山歌剧团,山歌剧成为板腔体系齐全、小调曲牌丰富、深受奉贤人民喜爱的上海本土新剧种。奉贤山歌剧团成立以后,先后创作、改编、移植演出了山歌剧《搭船》、奉贤山歌剧《摸花轿》、《江姐》等四十多部戏。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,山歌剧停演。

  1978年重新组建的奉贤山歌剧团先后排练了《春草闯堂》等十几部戏。同年,山歌剧团改名为奉贤沪剧团,山歌剧又一度停演。2003年,依托镇老年大学办起了山歌剧唱腔培训班。在这基础上2005年排练了七场山歌剧《江姐》,深受群众的欢迎。2005年,南桥镇文广中心创作了《翠竹情深》,2006年创作了《夜访》等奉贤山歌剧小戏;这两部小戏在创作上音乐设计、导演手法都有一定的创新发展。奉贤山歌剧至今已有五代传人,奉贤山歌剧薪火相传、蓬勃发展,显示出了勃勃生机。

  众所周知,中国民乐的创作源泉之一便是民歌山歌,而当前民乐要发展大致不外乎三个方向:一是整理发掘古典乐曲;二是研究、整理佛寺道观遗留下来的佛乐、道教乐曲;三是向民间采风,从山歌、小调中吸取营养。因此,民乐工作者必须要关注到奉贤山歌剧。而不负众望的是,如今,奉贤山歌剧又重起“蓬头”了,这很令人鼓舞,这同时将是对上海民间艺术和地域文化的最好传承。

 京ICP备17003441     联系方式: 010-52871588 

《世界家苑》杂志版权所有   《世界家苑》编辑部编辑出版

国内统一刊号:CN 22-1337/GO    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671-9603  邮发代号:12-56

广告经营许可:2200004100136  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:(京)字第04363号  

主管: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    主办:吉林人民出版社  法律顾问:北京首联律师事务所杨鸿飞律师